「乳房醫療」需求性
根據衛生署在民國102年公布的國人民國99年癌症登記,女性乳癌人數9655人次,已連續多年位居國人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位,遠超過女性癌症第二位的大腸直腸癌5897人次及第三位的肺癌等呼吸道癌的3918人次,也較前一年的8926人次成長3.3%。
從癌症資料庫的資料顯示,民國79年台灣每年女性乳癌新發生人數為4681人次,經過二十年(民國99年),每年乳癌新診斷人數已近萬人,足見乳癌影響國人健康之大。近年來,由於生活形態、飲食習慣及其他未知的因素,國人乳癌人數每年都以3-7%的幅度成長,讓許多女性同胞聞癌色變,也引起主管當局及民眾對乳癌防治的重視。
國民健康局自民國91年7月起提供50至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初期由於攝影篩檢的比率仍舊偏低,自民國98年11月將篩檢年齡降至45歲(45-70歲)。由於政府強力的宣導與推廣,乳房攝影篩檢不僅提高了台灣婦女對乳房健康的重視,也讓乳癌更早期診斷。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的資料,非篩檢發現的乳癌,零期、一期及二期等早期乳癌佔所有乳癌比例約69.8%,而經由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佔所有乳癌比例高達82.8%,可見定期乳房攝影篩檢確實乳癌更早期診斷,也讓患者有更好的預後。
因為乳癌人數及乳房疾病急遽增加、乳房攝影篩檢異常須回診等因素,「乳房醫療」需求性大幅提高。國內醫學中心的乳房外科門診幾乎都是爆滿,病患等待數小時方能看診已是常態。
「乳房醫療」專業性
乳癌的治療方式早期以外科乳房全切除手術及淋巴清除術為主,隨著腫瘤生物學的進展,對於乳癌的治療觀念也由原本以外科手術為主,至目前認為必須結合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及多種因腫瘤型態而異的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
在較早期的台灣,一般外科醫師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不僅是上消化道手術、下消化道手術、甲狀腺手術、乳房手術、疝氣手術,甚至開心手術、血管手術、肺部手術都是一般外科醫師執行。隨著各次專科專業知識、技術的進步,心血管外科、胸腔外科、大腸直腸外科等紛紛獨立成立次專科,訓練自己的專科醫師,在各個醫院也逐漸獨立運作。
乳房醫學會在各大醫院努力下於民國86年底成立,多年來致力推動乳房醫療專業化,包括乳房超音波的推廣,乳房手術的精進,化學治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等新知的教育,讓國內乳癌治療水準與西方國家相近。
而乳房醫療專業性提昇,包括影像的判斷、切片技術的進步、手術方式及治療觀念的改變、藥物的演進等在過去數年確有長足的進展。但此大幅度的進步卻讓許多未能專心從事乳房醫療的一般外科醫師有時在面對乳房疾病時未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處理。例如懷疑惡性之腫瘤已由傳統開刀切片,改為粗針穿刺切片確診;以往乳癌之淋巴清除術,在未有明確淋巴轉移的情況下,原則上已由前哨淋巴切片手術取代。